炭黑產業網據山東省線纜協會消息,全球95%以上的國際數據通過海底光纜進行傳輸,而早在140年前,汕頭這座城市就已經鋪設有海底電纜了。
如今,從有線的電報通信,到無線的電話、電臺,再到信息時代的互聯網,汕頭已經成為南方大陸重要的信息進出口地,信息技術服務成為了汕頭第三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柱。
據汕頭市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1-5月,汕頭的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實現37.22億元營收,同比增長5%。而在2021年,汕頭數字經濟核心產值達222.3億元。
多位受訪專家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汕頭發展數字經濟應把握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的優勢,一方面是加快推動數據要素價值化,另一方面通過制造業數字化的優勢,帶動粵東地區與珠三角先進制造業聯動發展。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昌俊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發展新高潮,要把握好數字經濟這個新的發展動力和引擎,把握好關鍵發展節點。以汕頭為代表的“粵東數谷”將與以湛江為核心的“粵西數谷”和韶關全國一體化算力網絡粵港澳大灣區國家樞紐節點韶關數據中心集群共同塑造廣東數字經濟發展的新格局。

依托優勢打造“粵東數字特區”
全國僅有的四個國際海纜登陸站,汕頭就占了一個。位于濠江區的汕頭國際海纜登陸站是多個國際海纜系統的主干匯接點,目前已有亞歐國際海纜、亞太二號國際海纜和東南亞-日本國際海纜等在此登陸。隨著明年亞洲直達國際海纜在汕頭登陸,汕頭國際海纜登陸站將成為中國大陸傳輸容量最大的海纜站。
國際海纜的接入,使汕頭到東南亞地區的信息時延具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光距離減少了1200公里,時延縮短6-12毫秒。這種微秒級的超低時延能夠高效服務金融、證券、期貨和高科技企業。
圍繞國際海纜布局,位于汕頭市濠江區的廣東移動粵東數據中心是全省已投產的六大數據中心之一。
廣東移動粵東數據中心吸引了阿里巴巴、騰訊、金山等國內知名互聯網領軍企業入駐;二期擴建工程完成后,機柜數量將達到3萬個,華南人工智能實驗室將在此進行AI質檢、大數據、系統深度學習等基礎建設的研究。
近年,汕頭順應數字轉型趨勢積極打造“粵東數谷”,“三新兩特一大”產業集群已初具規模,去年數字經濟核心產值達222.3億元。
海上風電等新興產業也為汕頭的數字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能源保障。目前,汕頭正在推進的6000萬千瓦裝機容量的海上風電開發,將有效解決數據中心碳排放高能耗問題,形成海上風電和數字經濟優勢互補。
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素斌表示,汕頭應依托國際海纜登陸站優勢,加快推進汕頭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建設,支持有需要的產業載體申請建設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構建四通八達的國際數據網絡高速通道,提升汕頭國際通信基礎設施戰略地位。
《廣東省5G基站和數據中心總體布局規劃(2021-2025年)》提出,未來全省將形成廣州、深圳兩個低時延數據中心核心區和汕頭、韶關、梅州、惠州、汕尾、湛江、肇慶、清遠、云浮9個數據中心集聚區。
通過2個核心區與9個集聚區的結合,廣東的數字經濟發展也形成了獨特的合作模式。以建設廣東自貿試驗區聯動發展區為機遇,汕頭與前海蛇口片區將開展數字貿易與跨境金融等領域合作,以汕頭區域性國際通信業務出入口局為基礎,承接前海數字產業,加快推進汕頭-前海數字貿易跨境電商產業園建設,發展跨境電商、大數據、特色互聯網及軟件服務等產業,建設粵東數字特區。
利用作為僑鄉的優勢,汕頭也將聯動前海探索建設跨境金融資產交易中心,發展面向全球華僑華人的特色金融,建設海外優質資金聚集地和國家跨境金融改革示范區。
中國信通院副院長王志勤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廣東應從技術、市場和制度三個方面齊頭并進推動數據要素的價值化。“廣東在全國的數字經濟規模排名第一,也有非常強的工業基礎。粵港澳大灣區在數據要素的價值化探索和實踐應該要走在全國前列,特別是與國外在制度探討和對外進一步輸出方面能夠做出更大的突破。例如,目前大部分數據的場外交易都是通過協商價格的方式,對數據的定價確權和制度設計更方面仍處在空白,這是亟需突破的問題。”
將數字經濟嵌入汕頭實體產業發展中
根基深厚的傳統產業成為汕頭探索數字化轉型的良田。長期以來,汕頭以傳統制造業立市,紡織服裝、工藝玩具、化工塑料、印刷包裝四大產業產值占其經濟比重超過60%。但也受制于產業的傳統,汕頭近年來的經濟發展亟需尋找新的動能。
目前,汕頭正發力打通數字經濟底座與數字融合賦能之間的通道,將數字經濟深刻嵌入汕頭實體產業發展之中。截至2021年,汕頭規模以上數字創意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企業共58家,航宇科技、同行科技等一批深耕人工智能、大數據領域的優質企業群集汕頭。
除此之外,通過建立“汕頭5G+工業互聯網推進聯盟”,14家產業數字化服務商共同促進汕頭“三新兩特一大”產業數字化轉型。以紡織業中的數碼印花為例,數字化縮短了從設計到交貨的生產周期,并實現個性化、定制化的經營模式,數字技術賦予了服裝產業新的生命力。
王志勤表示,利用工業互聯網等信息化技術與傳統產業結合,尤其是在設計、制造環節的數字化將使傳統產業煥發新的青春。過去產業數字化的發展是偏向消費帶動,如今以工業驅動的產業數字化發展已越來越強。
汕頭與珠三角日益互聯互通的交通格局進一步拓寬了汕頭產業數字化的空間,引領粵東地區向珠三角融入。
汕汕鐵路以及廣梅汕鐵路汕頭站至汕頭廣澳港區鐵路建成通車后,將進一步縮短汕頭與珠三角地區的時空距離,進一步打通物流、人流、資金流的流通。
隨著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汕頭的產業數字化也能周邊地區實現同鳴共振。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李千目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汕頭應以壯大產業能級為著力點,實現東西兩域地區與珠三角先進制造業聯動發展,統籌科技產業基礎化和產業鏈現代化,形成中高端、核心競爭力強的產業集群和世界級沿海產業帶。
蔣昌俊提出,數字經濟發展所需要解決芯片制造、操作系統、人工智能等方面的問題。“在數字經濟機遇下,粵港澳大灣區正迎來發展新高潮。汕頭也應該發揮自身優勢、差異化發展,在這些方面提高數字技術基礎研發能力,突破關鍵技術。”
以集成電路為例,《廣東省數字經濟發展指引1.0》提出,廣州、深圳、珠海推進特色制程和先進制程集成電路制造,打造涵蓋設計、制造、封測等環節的全產業鏈。深圳、汕頭、梅州、肇慶、潮州等地建設新型電子元器件產業集聚區,實現廣深珠莞等多地聯動發展化合物半導體產業。佛山、惠州、東莞、中山、 江門、汕尾等在封裝測試、半導體材料、特種裝備及零部件、電子化學品等領域集聚發展。